僑界人士“僑見”上海之根 從歷史深處讀懂上海-中國僑網
<cite id="nbfdh"><span id="nbfdh"><thead id="nbfdh"></thead></span></cite>
<var id="nbfdh"></var><menuitem id="nbfdh"><strike id="nbfdh"></strike></menuitem><var id="nbfdh"></var><var id="nbfdh"><strike id="nbfdh"><listing id="nbfdh"></listing></strike></var>
<var id="nbfdh"><strike id="nbfdh"></strike></var>
<var id="nbfdh"></var><var id="nbfdh"></var>
<ins id="nbfdh"><span id="nbfdh"><var id="nbfdh"></var></span></ins>
<menuitem id="nbfdh"><dl id="nbfdh"></dl></menuitem>
<menuitem id="nbfdh"></menuitem>
<var id="nbfdh"></var>
<cite id="nbfdh"></cite>
<var id="nbfdh"></var> <ins id="nbfdh"><video id="nbfdh"><menuitem id="nbfdh"></menuitem></video></ins>
<cite id="nbfdh"><video id="nbfdh"></video></cite>
<cite id="nbfdh"></cite><var id="nbfdh"></var>
<var id="nbfdh"></var><cite id="nbfdh"><strike id="nbfdh"><thead id="nbfdh"></thead></strike></cite>

  • 設為首頁

僑界人士“僑見”上海之根 從歷史深處讀懂上海

2022年12月09日 07: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僑見·這里是上海”市情體驗活動現場。 范宇斌 攝
“僑見·這里是上海”市情體驗活動現場。 范宇斌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8日電(記者 范宇斌)“來到松江,就找到了‘上海之根’,這片土地歷史底蘊很深厚,見證了千百年來上海的崛起,也讓我讀懂了上海。”8日,僑眷、上海因果慈善公益中心理事長趙許倩雯對中新網記者說。

  當日,由上海市委統戰部主辦的“僑見·這里是上海”市情體驗活動第六場在上海舉行,參加2022上海新僑創新創業高級研修班的僑界人士一行走進上海松江云間糧倉、廣富林文化遺址等地,探尋“上海之根”足跡。該活動旨在凝聚僑心、匯聚僑智、發揮僑力,助力上海發展,并以僑為橋,講好中國故事。

僑界人士走進上海松江云間糧倉。 龔志萍 攝
僑界人士走進上海松江云間糧倉。 龔志萍 攝

  廣富林文化遺址是上海歷史文化之根。考古發掘表明,廣富林自從距今5500年崧澤文化晚期就開始有人在此居住,此后延續數千年,有“先有廣富林,后有松江史”之說,也填補了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譜系的空白。如今,廣富林文化遺址集生態、文化、休閑、旅游為一體,吸引游人來此追尋歷史之根、探求自然之態、品味文化之源、享受生活之美。

  這片孕育城市脈搏和文明基因的故土是上海彰顯文化自信的價值所在。上海市普陀區僑聯常委、僑眷姜蕾第一次走進廣富林文化遺址,她拍了不少照片準備和海外僑胞分享。她告訴記者,參觀廣富林文化遺址,讓她更好地了解了上海從古代到近代的歷史發展進程。“對于許多‘新上海人’來說,讀懂這座城市的歷史很有必要。”

  松江別稱“云間”,云間糧倉便因此得名,這處原為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陸續建造的糧食倉庫和工廠,占地面積136畝,留有60余棟建筑,如今華麗變身為松江文創新地標、滬上網紅打卡地。啤酒博物館、云間藝術館、云間半畝田、創意涂鴉……僑界人士漫步其中,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行業的發展演變,細細感受老建筑的歷史韻味。

僑界人士參觀云間糧倉。 龔志萍 攝
僑界人士參觀云間糧倉。 龔志萍 攝

  高24米、直徑5.5米的八棟筒倉是云間糧倉的標志性景觀,原來這里是供松江面粉廠存儲原料的,如今披上了巨幅筒倉涂鴉《稻田守望者》——4位航天員行走在稻田中,手持水稻,仰望星空,蘊含的是“松江大米航天育種”的主題,吸引了僑界人士們的駐足圍觀。

  來自浙江寧波的新僑余瑩非常喜歡此般文創氛圍,十年前,她回國發展就選擇了扎根上海,在上海生活和創業十年間,她對上海的好感度不斷提升。看著眼前這處文創新地標,她談及,“我來到這里感受到的不僅是它的歷史文化氣息,更是一種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精神,經過創意改造成為城市新的文化生態,從而產生更多的綜合價值。”

  在余瑩看來,上海包容友好的城市氛圍,讓她很快就融入其中。在上海,她很容易接收到最新最前沿的理念與思路,來提升自身企業的創新意識。“上海就像是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上海也引領著中國走向世界,多元文化在上海交融碰撞,讓她在上海萌發更多創業創新的想法。同時,我們也很容易將成功的案例與產品分享到更多城市。”

僑界人士參觀廣富林文化遺址。 龔志萍 攝
僑界人士參觀廣富林文化遺址。 龔志萍 攝

  中國僑聯新僑創新創業聯盟理事、上海市夢想加油站青年發展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王勤智說,作為一名新僑,探尋“上海之根”足跡,對創業者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我正在從事傳統文化、非遺文化等方面的青少年素質教育內容,經常有機會帶領青少年學生參與研學活動,讓他們了解中華文化、上海文化,引導他們從小熱愛上海,將來助力上海發展,實現人生夢想。”

  來自重慶的新僑韓江煒自2009年以來在上海創立公益組織到社會組織,再到商業公司,他一直致力于跨文化交流,幫助外國人解決社區融入、跨文化交流、創業創新等問題,助力中外青年文化交流。近期,他還積極助力外國品牌“引進來”和中國品牌“走出去”。

僑界人士座談交流現場。 龔志萍 攝
僑界人士座談交流現場。 龔志萍 攝

  以僑為橋,參與跨文化交流,讓韓江煒不斷建立了自信心,如今他的許多外國朋友通過他漸漸了解了中國語言、文化和習慣,更有志同道合者成了他的合作伙伴。他告訴記者:“上海是中外青年交流的樂土,期待有更多外國人、海外僑胞來上海走走看看、追夢圓夢。”(完)

【責任編輯:王琴】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分享到:
僑寶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67153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2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大发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