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藝術家晨曉:用“中國好色彩”帶給大眾“快樂生活美學”-中國僑網
<cite id="nbfdh"><span id="nbfdh"><thead id="nbfdh"></thead></span></cite>
<var id="nbfdh"></var><menuitem id="nbfdh"><strike id="nbfdh"></strike></menuitem><var id="nbfdh"></var><var id="nbfdh"><strike id="nbfdh"><listing id="nbfdh"></listing></strike></var>
<var id="nbfdh"><strike id="nbfdh"></strike></var>
<var id="nbfdh"></var><var id="nbfdh"></var>
<ins id="nbfdh"><span id="nbfdh"><var id="nbfdh"></var></span></ins>
<menuitem id="nbfdh"><dl id="nbfdh"></dl></menuitem>
<menuitem id="nbfdh"></menuitem>
<var id="nbfdh"></var>
<cite id="nbfdh"></cite>
<var id="nbfdh"></var> <ins id="nbfdh"><video id="nbfdh"><menuitem id="nbfdh"></menuitem></video></ins>
<cite id="nbfdh"><video id="nbfdh"></video></cite>
<cite id="nbfdh"></cite><var id="nbfdh"></var>
<var id="nbfdh"></var><cite id="nbfdh"><strike id="nbfdh"><thead id="nbfdh"></thead></strike></cite>

  • 設為首頁

華人藝術家晨曉:用“中國好色彩”帶給大眾“快樂生活美學”

2022年12月10日 11: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華人藝術家晨曉 受訪者供圖
華人藝術家晨曉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杭州12月10日電 (方堃)藝術是什么?古今中外,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對于更多大眾而言,他們對藝術,尤其是繪畫藝術并不“懂行”,僅僅是喜歡觀賞。

  “將藝術從哲學、社會、政治等語境中剝離出來,沒有深奧的藝術理論,僅僅希望大眾喜歡我的畫,通過我的作品,讓大家覺得藝術離自己很近,讓大家感受到美和快樂,僅此而已。”華人藝術家晨曉日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晨曉作品 方堃 攝
晨曉作品 方堃 攝

  初見晨曉,鮮明的個人特征撲面而來——爽朗、直率、幽默、熱情,讓人第一時間聯想到他畫——貫穿炫目的色彩、大塊面的構圖、突出而處理獨特的主題,每一筆觸,都在構建生命的極度歡愉。

  雖然患有“全癥狀神經性色弱障礙癥”,但晨曉筆下的“色彩世界”享譽海內外。

  晨曉祖籍浙江諸暨,1986年遠赴澳大利亞求學,后前往新西蘭。是唯一一個以華裔藝術家身份進入西方主流畫廊的畫家。旅居海外期間,他游歷了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各地舉辦了70多場個人畫展。2013年,晨曉受邀回到中國,從此開啟了他在國內的“中國好色彩”之路。

  “我從小在中國接受孔孟儒學熏陶和中國文化傳統浸養,青年時期移居大洋洲,在新西蘭居住了26年,新西蘭蔚藍的大海、絕美的峽灣、原生態的美景、樂觀的居民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晨曉告訴記者,當他的精神世界跨中西方文化交流之時,深感文化之間的差異巨大,但他始終認為藝術不應該被化界定,任何“美”都有一席之地。

晨曉作品 方堃 攝
晨曉作品 方堃 攝

  作為中國當代最受矚目的“色彩大家”,晨曉汲取新西蘭的野性鮮活、江南古典的文氣秀雅、當代中國的實驗活力,鍛造出他“獨立思考為體古今中外為用”的個性,其個性鮮明的色彩、無可比性的繪畫語言、表現主義的特點、中國文人畫精神、極具意味的審美形式、耐人尋味的原創風格,被網友稱為“中國色彩之父”。

  “中國當代藝術評論家”栗憲庭評價晨曉的畫為“簡單快樂”,許多新銳藝術評論家認為晨曉的作品“自足,無拘無束”;而晨曉本人的繪畫理念十分純粹,在藝術生涯中始終堅持“我畫我喜歡的,我喜歡我畫的”。

  “我的繪畫雖然是用西方繪畫表達的語境,色彩斑斕的唯美形式,但是骨子里深藏中華文化的精神,中國畫大寫意的表達方式,可以說把中西文化結合得恰到好處,作品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國的。”晨曉說。

晨曉作品的藝術衍生品 方堃 攝
晨曉作品的藝術衍生品 方堃 攝

  觀賞晨曉的畫作可以發現,他表現快樂情緒性的大筆觸直截了當。幾乎使用純色畫畫,大面積的綠色、天藍、檸檬黃、大紅等平鋪直敘,每幅畫總有一個主調的純色形成畫面的大結構,雖然不是抽象畫,但造型已經被簡單明了成符號化的感覺,有種類似抽象繪畫的意味。

  2013年回到中國后,晨曉相繼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畫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晨曉個人畫展時,時任新西蘭總理約翰·基和政府團隊親臨現場祝賀。

  之后,晨曉創作了《中國印象.北京》《中國印象.上海》《中國印象.重慶》等系列作品,并開始深入研究藝術和大眾關系。

  “我覺得藝術的魅力在于向大眾傳播‘快樂生活美學’,再者更想用‘中國好色彩’講好中國故事,用藝術語言潛移默化地推動大眾審美意識。”晨曉如是說。

  為了這個理念,晨曉打破常規的展覽方式,在中國各城市購物中心舉辦“快樂生活美學”的展覽。

  “我把畫展開在全國各地的購物中心,這樣能夠更大范圍、更深程度地為大眾帶來更多美和快樂的享受。”2016年至今,晨曉在全國各地的購物中心舉辦以環保為主題的巡回畫展,畫展已經在北京、上海、杭州、廈門、天津、寧波、青島、成都、重慶等諸多城市舉辦。

  值得一提的是,曾有國外頂級奢侈品牌想要花幾千萬購買晨曉的畫作版權,被他拒絕。回國后他卻將畫作版權無償提供給中國本土企業,讓他們設計出更多價廉物美,大眾可以承受的藝術衍生品。如今這些藝術衍生品和文創藝術品已在上海、浙江、湖南、安徽等地推出,它們踐行著晨曉“讓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理念。

  為了讓“中國好色彩”融入更多大眾生活,晨曉還開始參與鄉村振興,著手用色彩改造各地鄉村。本著保留鄉村原來面貌,從不大拆大改,包括植被。充分運用“中國好色彩”改造諸暨山下湖西楊龍村,“要把游客留在諸暨的鄉村,要以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為主要方式,去保留鄉村文化、還原鄉村符號,讓房屋與自然融合……”晨曉告訴記者,從畫布上作畫,到大地上作畫,這一過程中他能以更平靜和自然的心態努力對話大眾,也切實感受到了藝術必須為大眾服務的精神內核。

晨曉工作室一角 方堃 攝
晨曉工作室一角 方堃 攝

  回顧晨曉的人生之路,最初他帶著一部中國思想詞典走世界,以多層次的文化反思與世界對話,跳出中國局限,去加入更廣闊、更深刻的對話語境,在世界范圍內對照自己的藝術觀。今天又帶著一部世界思想詞典回中國,激發藝術獨立精神。

  他的作品中,不管是西方現代藝術語境還是中國哲學意境,始終滲透著他的普世價值觀: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完)

【責任編輯:劉洋】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分享到:
僑寶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67153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2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大发彩票